啃文书库 > 军史小说 > 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> 第三十六章 道衍,我们比谁的预判更准(2/3)

第三十六章 道衍,我们比谁的预判更准(2/3)

有声小说,啃文书库在线收听!
同户部,与朱允炆反复商议,认为州府县抵制的原因,是一条鞭法会伤害地方衙门利益,让其无利可图。

朝廷可以退让一步,拿出税银的三成,让给州府县自主支配,中央只需要七成便可。

如果是朱元璋掌权,听说内阁与户部想要让地方分自己的钱,这些人的脑袋都可以挂在旗杆上风干了。但朱允炆不是朱元璋,他更懂得市场规律,更懂得财政一次分配、二次分配。

朱允炆拿着户部给出的往年税收数据,计算了许久,最终答应了内阁,让利地方,推行政策。

可朱允炆同意了,内阁点头了,六部知道了,百官不干了。

一群群开始闹事,说什么一旦留钱给地方,势必会导致地方割据,引发地方贪腐,到时候地方富有,而中央财政短缺,又该如何是好?

还说一旦如此行事,京城必然会陷入无粮可用的境地,到时候易子而食的惨剧将会重现人间。

一条鞭法还没推行地方,先在朝廷遭遇了抵制。

这让朱允炆很是头疼,也彻底感受到了改革的阻力,这些顽固派,打着冠冕堂皇的理由,将一条鞭法批的一无是处,甚至有官员说什么,此法一行,必会引发天怒。

天怒没怒,朱允炆不知道。

但地震是真的来了。

虽然震级不高,动静不大,但毕竟感觉到了震感。

这下子,更给了官员发挥的空间,将一条鞭法与上天警告联系在一起,一定要让朱允炆停止此法。

朱允炆好脾气,也被激怒了。

丫的,地震咋回事,老子比你们这群白痴更清楚,竟然借地震攻击一条鞭法,那就赏他们一条鞭,让这些白痴拿着马鞭,去边塞放马去。

一个月内,朱允炆先后调走了三十五位官员,比如跳的最凶的七品的监察御史刘勇,朱允炆表扬了他,然后大笔一挥,升任刘勇为六品宣抚佥事,任职地点,雷州府。

收到调令的刘勇,哀求皇上收回成命,并转换立场,表示第一个拥护一条鞭法。

雷州府,可是广州最南面了,游过海,就可以到海南岛钓鱼了。

刘勇明显是没钓鱼的爱好的,求关系,走后门,最后还是吏部尚书齐泰说情,朱允炆才收回了任命。

但其他人就没那么幸运了,也比较硬骨头,收拾行李,该去边塞牧马的去边塞,该去沙漠挖沙子的去沙漠,该去海上过日子的去海上了。

事情一番折腾,朱允炆、内阁、六部多次阐述观点,告诉百官一条鞭法的优势所在,终于做通了百官的思想工作。

而此时,已经折腾了一个多月了,一些地方的秋税都开始解送了。

冬天了,不宜施行一条鞭法。

最终内阁拟定,通知地方,暂缓解送秋粮,准备在建文元年施行,同时自国子监遴选一批监生,组建专门负责监管一条鞭法的官吏队伍。

被折腾的朱允炆,同时还需要负责新军之策的问题。

正如金忠对朱棣说的,新军之策最大的问题便在于是否具备持续性,若是新军之策施行一半,突然中断了,不施行了,那引发的问题将是严重的。

朱允炆不是蛮干主义者,五军都督府也都不是傻子,户部的人更是精明,不会看不到这一点。

以往年税收来看,虽然中央财政银两只有三百万两,但如果将谷物折算为银两的话,也还有一千万之多。

在新军之策只局限于京营、北平府、山海关等地的情况下,支撑一年两年完全不是问题。

加上朱允炆正在准备农业税制改革,又授权北平先行试点商业改革,商业发展的潜力即将释放出来,到时候,大明财政必会出现改观,再将新军之策推行全军,也不算晚。
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