啃文书库 > 军史小说 > 大唐:开局走后门,我成了暗侍卫 > 第123章 讲众生(2/2)

第123章 讲众生(2/2)

有声小说,啃文书库在线收听!
的恐惧。而有的却被主人百般宠爱,精心照料,生活水准甚至超过许多普通百姓。

所有这些差别,正是由不同的满业所决定。

从造业到招感果报,还需要缘的成就。

如果说业力就像播下的种子,那么,还须同时具足水分、阳光、泥土等条件,才能扎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

这些果报,根据因缘的不同,又有现报、生报、后报、不定报之分。

有些业力造下后,现世即能招感果报,为现报;有些业力须待来生方能受报,为生报;还有些业力则须多生后才能受报,为后报;至于前面所说的不定业,招感果报尚未决定,为不定报。

正所谓“善恶到头终有报,只争来早与来迟”。

其实不然。

唯心论所说的心,是作为第一性的存在,乃永恒且固定不变的精神实体。

而佛法所说的心并不具有永恒性,更非固定不变的实体。

此外,唯心论所说的心,能派生万物,而不从他物所生。

而佛教则认为,心是缘起的,不是独立、单一的存在。

唯识宗认为,眼识九缘生,耳识八缘生,鼻舌身三识七缘生,意识五缘生,说明心是相互依赖地存在,与唯心论具有不同的性质。

十善业道经启示:“如是一切,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、语业、意业所致。”

所有这一切,都根源于众生的心。

因为“心想异故”,所以造下善或不善的业力,由此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。

通常,能够表达出来,并能直接利益或伤害他人的,主要是身业和语业。

比如为他人提供帮助或制造障碍,又如对他人进行赞叹或肆意辱骂,都是通过行为和语言进行表达。

但意业却不然,如果内心充满嗔恨,表面却伪装得仁慈和善,就很容易迷惑他人,须行之于身口,才会对他人构成直接伤害。

不过,如果经由某些特殊训练,心力特别强健,也能以意念直接杀人。

唯识二十论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古天竺有位国王,得罪了仙人,令其嗔心大起。仙人一怒之下,以意念下了场冰雹,令国王所在的城市毁于一旦。

可见,意念同样具有杀伤力。

作为修行人应特别注意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,绝不可随意生起不善心念。

因为身、语、意三业都能造作善或不善的业力。

总之,由众生心念的差别,导致行为的差别,进而导致世界的差别。

“阿弥陀佛,不知道,各位施主听明白没有啊”

玄奘法师说道。

在座的各位,对佛学的研究非常的少,所以,听着玄奘法师的讲解都是一头的雾水,各个听得云里雾里的。

不知道玄奘法师还有讲什么故事呢

预知后事如何下集更精彩。
本章已完成!